《拆掉思维里的墙》阅读摘要
第二次干了古典这碗鸡汤,有些东西虽说会跟现代观念有些许出入,但是很多话看着还是醍醐灌顶。
爱奴:你一个人也能好好过下去
- 只要你内心坚定,只要你先相信:这个世界没有谁都能活下去,而且活得很好,你就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为什么美女大多不认路
-
你的潜能就好像你的咨询顾问,如果一开始你信任它,它就会越来越努力,为你做越来越多的事情。但是如果你一开始就不信任它,而去依赖其他的东西,它就会慢慢远离你,在你需要用它的时候,它也不会再来。
-
如果我们自己没有内在的安全感,但是内心又迫切被需要,我们只好慢慢地转向外界,寻求外部的寄托。这让我们的自信完全被摧毁,恐惧开始滋生,因为我们内心的潜意识深深知道:外物是无法完全掌控的,而我们又无比依赖这些东西。
6招快速提升安全感
-
如果安全感可以这样轻易获得,那为什么他们还要自己努力去争取呢?即使再争取,也没有现在这样舒服!
-
远离那些让你容易获得安全感的事情!包括一对过于关心你的父母、一张可以任意刷的卡、一个不会犯错的任务和一个养老般的工作。那会驯化你成为安全感奴隶!
-
恐惧就是这样一个懦夫,当你触及它的底线,接受事情最坏的结果,然后开始准备和它大干一场的时候,它早就不知道躲到哪里去了。
必问自己的两个触底反弹问题
-
如果我失败了,新来代替我的那个家伙,他会怎么办?
-
既然这样,为什么我们不这样去做呢?
投入的快乐是无条件的
- 所以乐趣来源于全情投入,而不是投入后的结果,正是因为这样,乐趣可以是无条件的。
无趣之人,往往是无胆之人
- 生命就好像镜子一样,“有趣之人”对生活保持着极高的投入度,全力拥抱,生活也全力拥抱他。“无趣之人”用“没兴趣”把自己和生命隔绝,所以生命也躲开他。
你相信星座是真的吗
- 人们宁愿自我欺骗,也不愿意相信自己是被欺骗的。因为他活在自己的“思维之墙”当中。
心智模式:我们看到的是自己想看到的世界
- 总之,我们按照自己过去的经验和记忆,处理我们看到的部分世界,然后在我们脑子里面构建一个自己的世界。
关于心智模式的几个观点
-
这已经不是一个三顾茅庐的年代,今天的诸葛亮需要博客、微博和影响力。
-
只有当你全力投入的时候,你才会从工作中获得快乐。
千万别做太完美的职业规划
- 职业是自身天赋和现在世界局势的结合,我们能规划的,只是我们目前视线能看到的部分。
计划赶不上变化,我们还是别做计划吧
- 聪明的画家都懂得,虽然我们不能用彩笔一下子勾勒出图画,但是有一个铅笔草稿会让你更容易达到目标。我们需要用职业规划为未来打一个草稿,抓住那些真正的实质和不容易改变的东西。
不要为一个水杯约束你的生命
-
一件事情的价值,不取决于现在你判断的价值,而取决于在未来情况中的价值,这就叫做未来价值。
-
平台、资源、眼界、机会、好老板、失败的经验,这都是未来会升值的潜力生命股票,年轻的时候,即使牺牲点别的什么立即可得的利益,也要购买这些东西,它们会在未来的时间里面,增值百倍。
-
懂得静观大地开花结果的人,决不会为失去的一切而痛心。
如果你为失去太阳而哭泣,你也将失去群星
-
我们为什么这样热衷于根据过去的投入,而不是未来价值来作决定?经济学有一个专门的术语来解释这种现象,叫做沉没成本效应(Sunk Cost Effects)。
-
沉没成本其实是已经损失的成本,为了这个损失而追加成本,最后只会头破血流。
-
害怕损失的人,损失最大——怕痛的人最容易死。
是谁在让你不开心
- 所以他们花了很多的时间和金钱,从一个地方换到另一个地方,从一个人换到另一个人,却从没有更加幸福过。他们真正需要的,是拆除自己内心的痛苦按钮,成为一个自我掌控的人。
你有没有去过受害者天堂
-
因为受害者深深坚信,自己快乐与否、成功与否掌握在他人手中。
-
对生命屈服有很多种,最可怕的是那种喜欢被奴役。
这个世界不公平——出国会让事情变好吗
- 不管你跑到哪里,世界都是不公平的,我们既无法让这个世界永远公平,也找不到一个永远公平的地方。
找到那个你能改变的不公平
-
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你活得越久,站得越高,看得越清,你就越会意识到,世界的本质其实就是不公平。所以所有的宗教、法律都在追求公平,追求公平恰恰说明,世界是不公平的。
-
学会如何面对不公平,远远比学会如何评价不公平重要。
你活在父母的剧本里吗
- 恕我孤陋寡闻,没有见识,但是我真的很少看到还有其他国家的父母像中国的父母一样,为自己的孩子作出那么多的牺牲,同时又给他们那么多的要求。他们总是把自己缺失的东西强行附加到孩子身上,并从小教育他们,这就是幸福。
父母爽-我不爽的双输游戏
-
你的生命就像你的家。因为你的不坚持,却让别人进来布置。但是你不要忘了,在里面住一辈子的还是你啊。
-
因为你的懦弱、你的无主见,你会让整个家庭陷入我很不爽—父母不爽的状态。其实我们有更好的一个选择。
我爽-父母不爽的双赢游戏
-
所以让你的父母停止质疑的最好方式,就是尽快开始你的行动,然后用事实证明给他们看!
-
在我们今天这个物欲横流、价值单一、家庭压过自我的世界,坚持自己的想法是一件需要勇气但是绝对值得的事情,
做自己,还是演自己
-
如果你觉得你的生活出了问题,也许并不是因为你赚得不够多,名声不够大,而恰恰是因为你缺乏一种把物质转化为幸福的能力。
-
幸福是一种转换力。
我们的幸福感是怎样流失的
- 社会的你其实不喜欢成功,你喜欢的其实是比别人成功。而自我的你其实也不喜欢成功,你喜欢的是成功的过程与希望。对幸福来说,成功就是越来越近。
Waiting for life is waiting for death
-
花时间来郁闷,是等待成本。花时间来尝试,是穿越成本。
-
越等待,越没有时间和信心;越没有时间和信心,就越不敢考研。
-
当一个人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的成本,他就会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动的怪圈。我把这个模式称为“等死模式”。
-
Waiting for life is waiting to die。等待生命就是等待死亡。生命不是用来等待,而是用来穿越的。
与其在等待中枯萎,不如在行动中绽放
-
死是一件始终会到来的事情,是一件无论你做什么也不会错过的事情。那你又何必这么急呢?反正不会有更大的损失了,说不定活下去还会有额外的收获呢!不活白不活!
-
穿越也许会有短期痛苦,但是等死往往会带来更大的永久损失。
-
我们真正的痛苦,来自于因耽误而产生的持续的焦虑,来自于因最后时刻所完成项目质量之低劣而产生的负罪感,还来自于因为失去人生中许多机会而产生的深深的悔恨。
-
Waiting for life is waiting for death.
花费你的一部分过去,去购买一个未来
-
你会不会买一本书,其实你从来不看,但是你觉得好像拥有了其中的知识?你会不会制订了一个计划,其实你从来坚持不下来,只是享受制订计划那几天的快乐?把开始当成结果,这是大部分人都有的心理习惯,我把他们称为“开始爱好者”
-
如果你在一两个行业做过10年,那你是精英;如果你在几个行业做过10年,你是精华;如果你在六个行业做过10年,那你是精神病——企业讨厌不断开始的人,滚石不生苔,转行不聚财。
-
只有那种不可抑制想开始的开始,才是有结果的开始;而那种能够等几次就没有了的开始,基本上属于冲动。
因为贵,所以好吗——价格与价值这笔账
- 而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让“价格”帮我们作了“价值”的判断。
感情是不能放在秤上面称的
-
一旦你开始用金钱来代表成就,用价格来代表爱情,用秤来称感情,生活的幸福被你毁灭,是理所当然。
-
幸福不是用来讲的——口是心非原则
-
你看一个人觉得自己缺什么,你就看他不断强调什么就好了。
性格不是测出来的—— 我怎么知道我是谁
-
心理测评其实是通过观察你很少的一部分行为来推测你过去到现在的心理。心理测评无法预测未来。
-
我们愿意花几小时来做一个测评,却很少安静下来几分钟,问问自己想要什么。我们愿意相信一个测试的结果、一个星座的描述,却不去相信自己内心轻微的声音!!!
别用生命点燃别人眼中的光环
-
人一方面有社会性,需要社会评定,一方面又希望有自己的个性。所以亚里士多德也说:“人格就是社会与天性的结合。”
-
那就是让每一个人摆脱固有的成功定义,真正享受作为一个独特的自己的快乐,因为到了那一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自我实现的快乐,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对方存在的乐趣而不是竞争。
给残酷世界的温暖规划
-
其实我们的生命也是一样,我们的生活也由三个支架组成:自我、家庭与团体和职业。这样的支架支撑着我们的灵魂,它在记录我们的生命。
-
聪明的人则是更加稳固的联动三脚架,他们会这样设计它的生命:他会让职业和家庭平衡,不互相冲突,也各自有各自的位置。他愿意为了家庭放缓一些自己的工作,原因很简单——你会因为你的左手断了就剁下你的右手接过去吗?如果不会,那么为什么你的工作压力大,就要牺牲你的家庭和生活呢?
-
他还会让自己的自我注入职业与家庭,他知道自己要在职业里面获得什么、不要什么。他也知道自己希望在家庭里面获得什么、不能做什么。
-
你可以不上班,但是你不能不工作!更不能没有朋友圈。
-
孩子0~3岁,是基本的性格养成的阶段。而14-18岁,则是世界观养成的时间段。前一个阶段的母亲参与,后一个阶段的父亲参与,都是孩子们性格成长的最关键时刻,需要我们从职业中抽出更多时间来,投资在家庭中。
-
在对你重要的人80岁以后,每年抽出时间来陪陪他们!即使每年5天,也只需要花你一生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你会有一辈子的宁静。
跋 拆掉思维里的墙,看到光
-
面对呼啸而至的时代车轮,我们必须加速奔跑,有时会力不从心,有时会浮躁焦虑,但必须适应,它可以轻易地将每一个落伍的个体远远抛下,甚至碾作尘土,且不偿命。
-
但是成为一个自我掌控、幸福的人,并不意味着就要两眼一抹黑。调整心情,天天傻乐,那是一种罪恶。我们这个世界,就是今天身处的这个社会,真的可以通过你我的努力,再好一些。
-
佛教的一个核心观念是“慈悲”,只有先“慈爱”,才能去“悲”,而所有的爱,从爱你自己开始,然后爱才会从内心满溢出来,流向那些没有爱的地方,变成对世界痛入骨髓的“悲”。